台北電影節「揀」影(三)飛行少年


這是一部以花蓮「信望愛少年學園」的孩子們學習一輪車,並以20天環島千里為題材的紀錄片。在形式結構與呈現手法上,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先前的【翻滾吧!男孩】(2005)、【奇蹟的夏天】(2006)這類以青少年(兒童)合力完成目標的紀錄片,以及陳懷恩帶有高度紀實色彩的劇情片【練習曲】(2007)。但更敏感的是這群孩子若不是蒙受家暴、失親失養,就是中輟觸法的觀護少年;因此記錄的分寸與倫理,相形之下也需要格外小心。 
我相信每個孩子背後,可能都有超乎我們想像的故事。不過導演黃嘉俊保持了一個較為安全的距離:不側重少數個人,也不主動探尋隱私。在影片前五十分鐘,透過觀察與訪問,讓我們大致瞭解「少年學園」的生活形態,點觸到不同年年齡孩子的心理狀況:譬如年幼小朋友想家卻又及早學習獨立的堅強,青少年對異性的興趣,以及彼此對父母的理解與想法。而透過照料管束他們的大人之口,道出這群孩子在「愛」與「成功」經驗上的匱乏,以及「怕被排斥」的心態,我們看到學習一輪車與征服考驗的主題,逐步浮上檯面。
 
其實前面八個月的訓練在影片佔的篇幅不多,只是鋪敘裡的一小部分,倒是二十天的環島旅程才是主體。畢竟一般人都難以達成的目標,如何期待這三十多個被外界視為偏差或邊緣的小孩(其實這個說法有其爭議,雖然有的孩子是被法院安置管束,其他的卻是社會局要求保護,並非所有人都觸法)!他們不但要約束自己、還得尊重團體,其「戲劇性」可想而知。
 
事實上這沿路的考驗確實讓整部片子的張力不斷升高:有人溜隊跑去網咖,有人拒絕繼續再騎,有人身體不適,有人突然丟下車、頭也不回地往山路走去,還有鐵人賽的累人彎道和不請自來的颱風阻撓。當老師們都發生意見衝突了,更何況是這群孩子。而更生團契黃明鎮牧師的苦口婆心和少年法庭觀護人盧蘇偉的要求嚴明,兩相對比,更產生超越戲劇性的心理深度,他們並不是悍然對立,而是教育方式與性格的差異,當這些特質生動地被表達出來時,教育與愛的真諦也就自自然然地感動人心。就像這些被視為偏差的孩子們,我們也從他們稍嫌衝動的憤怒與後悔、高興或難過中,更能理解偏差的原因。所以獨輪環島嘗試,只是讓青少年心理與觀護教育立體呈現的顯影劑。
 
從被歧視的「非」行少年,成為挑戰自我的「飛」行少年。這部紀錄片從歌曲、配樂、結構到內容,都毫不遮掩其立意向善的意識型態。雖然它的社會教育性因此超過了藝術原創力,但形式上的刻意工整,並未吞噬掉紀實的魅力。我相信大部分觀眾在觀賞的過程中,很難不被當中的細節所感動:牧師鼓勵大家時的哽咽,觀護人恨鐵不成鋼的激動淚水,少年因家長食言沒來探視的失望,進家門前希望攝影機暫時不要跟來的緊張,甚至是母親對孩子浪子回頭的有感而發……。成長與教育,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這部作品讓我們看到兩者感人的交集。
 
 
聞天祥
 
本篇轉載自~KingNet 影音台--影評專欄
                    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6010&c=BA00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eyarefl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